编者按:本文刊载于2022年4月6日《光明网-理论频道》,系365cam浏览器下载APP_365视频直播_office365个人邮箱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驱动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1GZZB22)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张再杰,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任晓刚,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约研究员。文章指出,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则是制造业的“脊梁”。在新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动能,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提升装备制造产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进一步优化调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和供给平衡,重点瞄准两个类型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加强对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的有效供给。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则是制造业的“脊梁”。在新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不仅要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动能,还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提升装备制造产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优化调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和供给平衡。绿色发展是我国必须遵循的发展原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更好释放绿色红利,是新时期发展面对的“必答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大量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绿色化改造升级,2016年至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15%,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形象地说就是在“脊梁”上进行了健康升级。但在“做加法”方面,以环保装备制造、旅游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有待加强。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在“双循环”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受阻、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下,要准确把握国内市场空间扩大和国际供给链收窄的特点,以辩证思维看待新机遇新挑战,特别注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向内要提高市场需求供给,向外要注重产业链安全。应当将视野更加聚焦到装备制造业的“加法”上来,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新需求牵引调配新供给,进一步挖掘“绿色富矿”,大力发展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提升相关产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瞄准两个类型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型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环境治理装备制造业上,包括大气、水、固废三个领域和检测、应急等专用设备与环保材料。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环境治理所需的环境装备制造需求量将持续增大,但我国的环境治理装备制造业“外依赖”较为严重,因此,要进一步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供给结构调整,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抢占环境治理装备制造业的“高地”。二是间接型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旅游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十三五”期间,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绿色新兴产业“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大量旅游市场空间将向国内挤压,带来的房车、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需求量将可预见性地增长,但我国旅游装备“本土化”较低,房车产业、游艇产业、通用飞机产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内旅游装备制造业处于初始阶段,尚不能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因此,要加快间接型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布局集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及运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有效补位市场。
加强对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新发展格局下,要素约束性增强,必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对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强化科技创新。要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疏通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和供给链的堵点、断点,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实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二是培养人才队伍。要坚持引育结合,引进培育一批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有力发挥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业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强对相关产业的企业家、核心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的引进培育力度,积极推广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三是加强金融支持。要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企业,完善投入回报、补贴与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是要对相关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支持,对“卡脖子”技术重点专项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绿色新兴装备制造企业。